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> 信息动态  > > 遵义历史
钟明的故事

钟明,1916年1月生于江西省于都县银坑乡,1933年2月带着8名同乡到红三军团六师卫生队参军,由于生病,进入第三后方医院治疗。病好后,医院见钟明能吃苦,又挺肯学习,就把他留了下来。刚一留下,就赶上了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广昌战役。

钟明只工作了三天,就被任命为卫生班长,到作战的最前线去负责重伤员的救治。

“当时,最难处理的,除了断手断腿之外,就是被一种开花子 弹打中的伤员。这种子 弹进入身体时是一个小孔,出来时就会把身体炸开一个大洞,肉都炸烂了,鲜血直往外涌,止都止不住。而且伤口还有一种极其难闻的臭味。”钟老说,到今天,有时候还会梦到这样的情景。

由于是卫生员,他在长征初期主要负责抢治伤病员,没有直接参加战斗,他的首 次作战便是在遵义。

1935年1月,红军占领遵义后,上级要求红4连迅速占领遵义城外一座山的制高点,这座山被黔军占领着。

100米、80米、50米、30米……当红四连的一百多名战士接近山头约20米时,刘连长一声令下,“打!”钟明和其他战友们几乎在同一瞬间,扣响了扳机。

山头上的黔军发出一阵惨叫声。

与此同时,钟明和战友们一跃而起,端起亮晃晃的刺刀,朝敌群冲去。

短兵相接,黔军纷纷溃逃。

红4连占领了这座山头,钟明的枪管里还剩一发子 弹!

“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战斗。”钟明说,当时的感觉是,打仗真不易!

钟老回忆说,长征途中,红军的弹药极其匮乏。有的部队不得不规定,每次战斗每人只许用三发子 弹,而且还不能全部用完,要留一发备用。

“因此,我们一般是打一枪,就往上冲,临近时,再开一枪,然后,就肉搏。如果有谁在一次战斗中把子 弹打完,要受处罚。所以,红军战士基本都是一颗子 弹消灭一个敌人。”

钟明告诉记者,长征中,红军中的子 弹分两种,一种是尖头子 弹,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,这种子 弹质量好,一般要交给机枪 手用。另一种是圆头子 弹,是从苏区弹药厂生产的,打不远,也打不中,有时连50米都打不到。

“这种子 弹里,装的是土火药,弹头也不是铜的——苏区非常缺铜,而是锡的,因为大余县有一个锡矿。但是,锡比较轻,做弹头,既打不远,也打不准。”

钟老说,子 弹匮乏问题,始终影响着长征中的红军:“在过少数民族地区时,我们都在子 弹袋里装上小木棍,吓唬他们。少数民族中的反动武装看见红军子 弹袋鼓鼓的,就不敢袭击红军。”

钟明老人解放后历任松江省(后并入黑龙江省)海林县县长、松花江专署建设局长、民政局长等职。1970年离休后回到江西老家养老。  


版权所有:遵义德政文化培训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