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> > 信息动态  > > 遵义历史
红军装上的“温暖”

红军到桐梓,建立了桐梓县革命委员会。在革委会配合下,红军打了蟠龙洞、仙女洞,把没收来的财物分给群众。

那天可热闹了,红军派人来讲了话,大家又喊口号又鼓掌,红火得很,有些人高兴得哭起来,怎么能不高兴呢?几千年哪见过贫苦人当家作主?

红军进桐梓以后,就买布匹,找裁缝做军装。可是,有人怕,不敢做。革命委员会成立以后,就去发动,几天的功夫,就把城里的裁缝和有缝纫机的人都动员起来了,红军在“桐梓中学”集中了12部机子,十六七个人,像陈国珍、罗树舟、李治安、郑国臣、丁茂林、田德清、王少清、石洪章等都参加了。他们剪的剪、裁的裁、做的做,十几天就做了千把套军衣。

对裁缝师傅,红军都很客气,除按规定发给工价钱外,红军有时还发米、发盐巴,裁缝们都高兴地说:“红军硬是讲道理,‘二十五军’(指黔军)拉去做,不得工价还要挨打。”

桐梓县居民陈国珍1956年回忆道:

红军由官渡河方向来桐梓县城,我和大家一起去欢迎红军。抱去的火炮都没有放,怕鞭炮响声传到后面以为是桐梓在打仗,影响后面的部队。

红军来的第二天,就请我们去做军装。由我领头,找来十多个缝纫,12台缝纫机,为红军缝衣服。打机子的有罗树舟、郑国臣、李治安、丁茂林、田德清、卢华斌、彭树云、王少清、石洪章、闵少云。另外找了一些钉纽扣锁扣眼的小工。做军装的地点在桐梓中学校内。

红军做衣服的布,全是打几个山洞得来的,各种颜色都有,灰、青、蓝色较多,白色的少。还做有帽子,做好后,送到经堂(天主堂)。这次做了三千多套军服。红军第二次来桐梓也叫我们去做军服,只做了三四天,这次少,只有千把套。我们为红军做军服,红军给我们的工钱,每天一吊铜元。

据说,许多红军身上的军装,一直穿到长征结束,留下了遵义人民的温暖在身。

版权所有:遵义德政文化培训中心